突出来,平平地压在过路人的头上。不久上登高峻的石阶,见石阶外斜靠着深坑,坑内有高悬的洞穴,中间空阔向下深陷,洪流从洞底溢出来。上去后,从山腰上前行,于是沿着山崖向北转,又形成南北向的山峡,山挤拢来成为东西两列了。沿东面的山崖溯流上走,爬升了三里,渡到溪北,越过一道山坡下走,见东面峡谷的石壁高峻陡削,上方有弯隆的岩洞,下边有并列的山峡,只听到水声十分喧腾,以为是从峡中坠落而下的,但向四旁眺望不见影响。稍前走,就见溪水还是自北边流来,又渡过溪水。沿溪流东岸行走在峡中,三里。水穷峡尽。往北上岭一里,又从岭头行一里,走到两座山间的山坳,有两层石墙,连接着左右的两座山峰,这是大山岭,是河池州、南丹州的分界。越过岭向北下行,就是南丹州的境内。转向西走二里,渡过小溪,这条溪水往南流去。再向西南越过一座岭,再次与溪水相遇,顺流往西北行,共三里,再次渡水,水汇积在石壁下,于是靠着石壁吃饭。又顺水流走出山峡,向西二里,山势渐渐开阔起来,近处的山都由石山变为土山,南山下有一两间茅屋。顺小溪往西行三里,渐渐转向北,土山山坞完了,西面山陇间有数十家人家,这是土寨关,是南丹州土司征税的关口。路在东山的山麓,于是向北上登土岭。这里从东面流来的水流,似乎没有缝隙往北流去,唯有西北方有座巨大的山峰悬绝陡削,推想也是从山下流入洞穴后注入大江,而后流下金城江、东江的,未亲自弄清楚。向北走下土岭,这里坞中的小溪也是自东流注到西南,似乎也是逼近悬绝陡削的巨大山峰而去。于是又向西北上岭,共爬升了五里,转出到岭头,开始有巨大的山坞向西北伸展而去,路从山坞西边的山岭半中腰上走,又行五里叫百步村。有茅屋数家在西边山陇上,都是江西人,是行路人歇脚的地方。此时锡商挑夫三百多人,已占满房间,无处可容身,便向北下到山陇前西北方的坞中。水流到这里转向西南流去,有木桥架在水上,用亭子覆盖着,也是这一带所仅见的。越过桥后上登土陇,这里的山坞于是转为东西向。于是向西行五里,有四五家在南面山陇间,叫岩田村。村中有三间瓦盖的竹楼相当大,急忙到那里去投宿,就见老妇幼童,室中空无一物,而且上面的瓦下边的地板,全有很多破孔裂痕。原来这是大头目的家,去年州中动乱时,被盗贼攻破掳掠,遗下这些老幼,长期避难他乡,是这才归回故土的人。很长时间才找到一口锅,仅煮了稀粥当饭,于是在地板上睡下。

  十九日黎明起床,煮饭吃后上路,细雨霏霏。向西行走在土山间,三次上山三次下山共走十里。有水流自东北流注到西南,水深不到膝盖,宽约五六丈,这是大江。它的源头发源于西北的重山壑谷中,往南流后向东转到永顺司境内,是会合于东江下游的水流。渡过江,又向西越过一座岭,共五里,转下一个山坞。这个山坞中有一条水往东南流去,逆流而行,这条水流在坞中曲曲折折流淌,屡次涉过它,俄顷涉过数十次。共走三里、有一条支流自西北流来,一条支流自正西流来,于是转而向西溯流走。又走半里,有个村庄在北山的山麓,它的名字叫金村,是这一站路正当交通要道的地方。此地往西去锡矿只有十五里,西北距南丹州有五十里。进入村中的竹楼,头目正好去了百步墟,就坐着等他。雨时洒时停。陈梦熊从此地到锡矿去,于是告别走了。我等候头目,到晚上才归来。

  二十日早晨起床,淫雨霏霏。饭后等着派夫,很久才用竹子扎成轿子,只得到其中一乘,却少了一乘,上午才上路。于是在雨中向东北翻越土山,一里多,越过山脊,就往西北下走,深深的茅草隐没了小径。又走一里左右,穿过遮蔽道路的茅草下到山坞底,就有小溪自南流向北,大路也从南面来顺着溪流走,是去锡矿的路。顺着大路向北一里,又有一条小溪自西南流来,两条流水合流后往东北流去,溪水东边有个村庄在东山下,这叫雷家村,山峡稍稍开阔了一些。又走一里,于是转向变为东西向的山坞,有条大溪自西面流来,会合南边来的小溪,向东流去立即往南转去成为大江。从这里起溯流在溪南的土山北麓前行,向西爬升共十里,有数间茅屋在南山的半中腰,叫灰罗厂,都是出锡的处所了。由它下边又向西一里,这里山坞到了西面的尽头,有土山横在坞中,一条小溪自西北来,一条大溪自西南来,两条溪水在横亘的山岭之下合流。于是涉过小溪向西上登横亘的山岭,山岭东面的路旁有种种形状的枯井,深数丈,但圆圆的仅同井一样大,似乎是挖掘而成的,就是锡矿坑了。越岭往西共下行四里,又与先前从西南流来的大溪相遇。此溪正由北曲向南,于是横渡溪流往西走,这里的山峡再又呈东西向展开。溯澳流行走在峡中,屡次向左向右地涉过溪流,四里后是西楞村,又有一条溪水自西北流来注入,路从大溪南岸行。又走一里,路左有条岔道越过山岭往南走,猜想是去锡矿的路。又向西,有溪水自南面的峡中流来会合,此溪也很大,与西来的溪流相等,于是又横向涉过南面的溪口,仍溯西来的澳流南岸行。又走五里,有个村庄在南山,叫大徐村。村子的西面,山峡又开阔起来,田地开始连成片,水流盘绕曲折在其中。又多次涉过溪流,四里,直达西山下。溯流转向北,一里,就涉过溪水上登西山。起初上走非常陡峻,望北面的山坞群山环绕壑谷到了头,瀑布从山侧悬空直泻,隔在碧绿的群山间,如百丈玉龙。粤西都是森立奇幻的石山,所以水流悬空最为困难,只有此景是唯一见到的。想起从前从全州的打狗岭上也从北面望见过它,到此时已迂回了数千里,经过一年的涉历,忽然在此地得以见到,也是漫无边际之中的一次奇遇。向西攀援土台阶上登,回头瞻望了一里路也不能舍弃,不久渐渐越到岭南,这才不再看得见。又沿着北峰通逸向西上登二里,越过一条山脊,山脊北面的路旁是打锡关,是锡商从锡矿来的路,从前在此地征税,有居民的房屋,自从去年战乱后遭兵火破坏,便没有居民了。由此往西下行半里,立即有壑谷挡在山峡的西头,于是转向北,山相夹成峡。又下走半里,水开始形成山涧向北流去,顺山涧又走半里,渡到山涧西边,沿着山崖往北行一里半,走出山峡。前方山峡又自东北延向西南,就沿着山崖转向西南行,雨暴降。随后再次屡屡涉过这条山涧,山涧这才往南流去,路就向西越过山坳。共二里,又行走在山坞间,半里,沿北山的山崖行,先前的那条山涧又从南边流来,涉过它。又往西北行半里,又有一条溪流自南面峡中流来,溪水很大,与先前的山涧会合后往北流,横筑了堤坝蓄水。从堤坝西边向北行,又走一里后走过南丹州的南桥,暮雨如注,雷电交加,急忙找旅店往宿下来。

  南丹州的水流往北流经州治东面。这里的山分为东西两列,州治在西山下。它的东面有街道,呈南北向依傍着溪流排列。当中有一条街向西进去,一座大石牌坊跨在街前,写着:“抒忠报国,崇整精微。”是广西省内所未见过的。由牌坊下进街后往西行,街完后,又进入一道石拱门,门内有关帝庙,面向西方,庙前也有牌坊。庙西就是巨大的水塘积着水,南北各有山峰,自西山似手臂一样环绕到前方,塘中的水一直浸到山麓。塘中有堤,东西横贯长数丈,两端各自用木头架成桥,而且在桥上建了亭子。越过西边的桥,又向西走过一处废弃的花园,就见州治在西南的小石峰下。官署的大门向北,前边也有石牌坊,但四面的土墙不怎么高大整齐,这是下面的官署。州官居住的地方,却是在囤上。囤上就在官署后面小石峰的峰顶,路由官署中上登,是莫公因家中发生灾难后迁到此处以躲避意外事件的。西面一列群峰蜿蜿蜒蜒,它南北两面向东突出来的支峰,既好像是左右臂,又有当中一条支脉下延独自耸起成为石峰,而下面的官署就紧靠着它,囤子建在上边,三面峻峭陡削,唯有南面有山坳可以上登。囤子的后面又突起一座小峰,与囤子中间相连好似马鞍,小峰后边与高山并排相夹成深坑,山下有条小溪往东南流出去注入大溪,这是官署左边第一层分界的水流。

  囤山的北面,那里的山在西边断开,有洞裂开在山下。洞口朝向东南,正好与囤山相对。洞口顶上十分平整,也有圆形石柱倒垂。洞口的中央就有两块巨石高高盘踞着,中间分开一条峡谷仅有一尺左右宽,往北深入三四丈,折向西,稍下走,就在西面的巨石之后了。与北面的山洞后壁距离有一丈多,往西深二丈多,深黑得看不见东西,不知有没有旁洞?西边巨石之上,岩石表面高低不一,都好像是台榭一样可以居住,只是四面的石壁悬绝,全无台阶可登。东面的巨石也是这样,只是后部连缀在洞壁上,没有向后面绕去的缝隙,而且石台之前,有石柱上耸接到洞顶,与西面的巨石不同而已。西面巨石的西边,又有条小缝隙在大石上,而且在北面的峡谷中架一两层梯子,就可登到石上,由西面岩石上跨二尺宽的石桥,马上可以到达东面岩石的前端,可惜这里的人不知道点缀景色罢了。由洞前向北行半里,这里的山又开拓成东西向的山坞,沿西面的山嘴转向西行,又有水流自西边峡中流来,流向东北注入大溪,就是清水塘的下游了。逆流往西行,又走半里,走过一座桥亭。桥南有石崖挡住水流,里面积有一池水,从前水从桥下流出去,如今冲捣石崖根部往东流,不从北边经由桥下了。过桥后稍向西走,越过一座山冈,就是清水塘。水塘南北两面的山相夹成谷,中间展开成东西向的山坞,西面就是大山屏风样矗立在它后面,东面就是石崖挡住的河口了。寺庙在两者之中,向东而立。进门就是个方形水塘,四周用石块砌成,积水在塘中,不深但非常清澈。前边一层在塘中架了楼阁,阁后越过水塘又在中央横着一座亭子,亭子南北的水塘中,又在水面上摆设了石头,两旁在水塘上各建有阁子作为左右厢房。亭子西边就是玉皇阁,也是从塘中用石块砌成地基,但中间通有水道的。阁中在下位的是真武大帝,在上位的是玉皇大帝,而真武大帝的后方,又从塘中架起一层阁子,下边跨在水上,是休息的场所,上边与玉皇阁架空联结为一体,放置了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世佛像在其中。佛像后面有窗户,可以平眺西峰,下瞰塘水从地下源源不竭地溢起来。水塘之外,都有墙四周围着,层楼叠阁,全架在水中,而佛像都很整齐壮丽,也是粤西所未见过的。可惜寺中没有一个僧人,水空云冷,只是听见涂涂的溪水声而已。寺庙是天启七年(1627)莫极公修建的,前年因为有人诬陷,用鞭子打死了僧人,便无僧人居住了。寺南有溪水从西南的山侧流来,就是由寺前往东流去的溪流。寺北有大道向西越岭而去,是通往巴鹅而后到达平洲的路。寺前的溪水向东流去,流经石崖所在的河口,又向东出去注入大溪,这是官署左边第二层分界的水流了。

  官署右边的第一层分界的水流,就是先前来时南面峡中涉过堤坝上的水流,第二层就是从东面打锡关流来的山涧,两条水流合流后成为大溪流经州治前。

参考资料:
1、佚名.是何年网.http://www.4hn.org/files/article/html/0/238/17666.html?1748126755.880